為啥辛辛苦苦種下去的馬鈴薯,出苗不齊,死棵爛苗?為啥原本好好的馬鈴薯,從上到下發蔫、腐爛?為啥藥沒少打、肥沒少用,馬鈴薯還是產量低、賣相差?這些問題的元兇就是由看不見的“殺手”——土傳病害引起的。
一、什么是土傳病害?
常見的馬鈴薯土傳病害有:猝倒病、根腐病、枯萎病、黑痣病、瘡痂病、粉痂病、環腐病、黑脛病、青枯病,軟腐病、根結線蟲病等。
二、土傳病害的危害
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,是引起馬鈴薯苗期死棵爛苗的主要“兇手”之一。如果在馬鈴薯生長中后期發病,則會造成大面積減產,甚至絕收。土傳病害發病后,比較難防治,用藥效果往往不理想,并且殘存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,很難被殺死,第二年繼續為害馬鈴薯,一年比一年嚴重。
三、引發土傳病害的原因
1.重茬連作:同一地塊連續種植馬鈴薯,使相應的某些病菌得以連年繁殖,在土壤中大量積累,形成病土,年年發病。
2.施肥不當:大量施用大化肥,尤其偏施氮肥,會刺激土傳病菌中的病原菌生長,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。近年來我國一些馬鈴薯主產區土傳病害大爆發,與過度依賴大化肥有很大關系。
3.線蟲侵害:根結線蟲與病害有密切關系。根結線蟲可造成植物根系出現傷口,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。
四、如何避免土傳病害的發生?
1.選用抗病品種: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,可大大地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程度。
2.輪作:合理進行作物間的輪作,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,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3.改善栽培措施防病
?。?)改良澆水條件,小水勤澆,避免大水漫灌。
?。?)合理密植,改善作物通風透光條件,降低地面濕度。
?。?)清潔田園,拔除病株,并在病株穴內撒施石灰。
?。?)避免偏施氮肥,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最好增施有機肥,提高作物抗病性。
五、微生物菌劑的作用
土壤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系統,其中含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和有益微生物,這些有益微生物和病原菌在土壤中相互競爭、相互聯系、相互制約。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,有益微生物可以打敗并抑制有害病菌,使病害得不到發生。在防治土傳病害時,一方面要創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條件,另一方面要保護有益微生物。使用化學藥劑來防治土傳病害會連同有益微生物也一并殺死,在土壤中很可能誘發更有害甚至更危險的病菌,沒有有益微生物的存在,就有可能導致病害愈來愈嚴重。
所以就需要我們使用微生物菌劑來為土壤增加有益菌,從而在種群上占據優勢,壓制病原菌,從而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幾率。
馬鈴薯網植保組推薦使用豆磷脂微生物菌劑。
豆磷脂微生物菌劑首先是選用的菌種好,當前市面上的微生物菌劑可謂是五花八門,都是菌,菌和菌不同!主要體現在施入土壤后的存活率,以及在土壤中的活性表現等幾個方面,另外豆磷脂微生物菌劑所含的豆磷脂,是一種從大豆當中提取的營養物質,天然無公害,一方面可以被生姜有效吸收利用,促進生姜的生長,一方面豆磷脂還可以提供養分來“養活”其中所含的有益菌,從而提高有益菌在土壤中的效益,持續的壓制病原菌,持續的優化改良土壤。
建議做底肥使用,每畝使用4-6袋,撒施或溝施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